近年來,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面臨著產能過剩嚴重、生產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凸顯、技術引進受阻等諸多挑戰。企業亟需找到新的發展路徑,數字化轉型就是有效路徑之一。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已然是大勢所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迎接數字時代,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深化國企改革攻堅,加快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是國家遠景目標,而國有企業則是實現國家遠景目標的推動力之一,是實現數字化轉型的主力軍。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而物聯網是大數據的重要來源。從進出國門的海關檢驗檢疫監測設備到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人臉、指紋、攝像頭、自動駕駛等傳感器和RFID前端設備產生的數據,均通過網絡(包含光纖、5G、星鏈等)傳輸到接收設備轉換成數字后予以存儲。但數據存儲已由原來的存儲在獨立服務器上,向存儲在云(私有云或公有云)上轉型,以降低建設費用、維護費用及安全費用等,提高可維護性、可擴展性、安全性、利用率及負載的均衡性。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的數據存儲自然也將云化,實現多地多中心多IP多鏈路,確保數據的存儲安全與運行安全。今年數字化轉型變革有一個特點,加速從數字化向智能化轉型。根據去年的研究成果我們把企業數字化的轉型分成了四個大的階段:第一信息化,第二數字化,第三智能化,第四數治化。尤其是在過去一年我們發現企業的戰略不斷地升級,許多“十四五”期間公司重要的戰略之一,就是加快推進從數字化向智能化的轉型升級。還有一些領先企業在探索更高層面的數字化轉型,像招商局集團這幾年在央企數字化轉型當中走到前邊,一些領先企業在探索“管控用辦”相分離的數字的管理體系,這是第一個發現。隨著企業各個專業化平臺的互聯互通,企業數據生態化將成為數字化轉型的未來發展趨勢。從競爭到合作,依托科技、聚焦場景、圍繞用戶打造新生態系統,數據生態系統的興起必然引導眾多企業走向數據互通、價值共生。通過以大數據、深度學習、云計算、區塊鏈、微服務為代表的開放式架構技術的推進,互聯網、物聯網、服聯網、資聯網等數字化生態系統的發展,引發了平臺與平臺之間、平臺內部之間的交易呈現高頻化、個性化、碎片化、場景化、數字化和物聯化的趨勢。這個趨勢帶來的不僅是效率和體驗的提升,更在重塑商業世界,推動著商業模式的創新和進化,甚至給產業帶來顛覆性的變革。數字領軍企業是怎樣重構業務的呢?建數據中臺?技術中臺?業務中臺?企業更需要的不是分而治之,而是整合數據、技術、業務等,打造能力中臺,集中力量解決問題,賦能業務優化、創新、重構!通過能力數字化、模型化、模塊化賦能業務多樣化、個性化,甚至社會化,以有效應對日益多變的市場,實現以用戶為中心、直達與交互、開放與合作。我們發現數字化人才依然面臨著重大缺口,這和去年的發現一致,去年我們發現數字化人才的短缺是制約數字化變革的重要因素,今年這個挑戰依然存在。我們在數字化轉型的維度當中,設計了幾個子維度,包括缺少專業化數字化的人才,缺少一些頂尖的既熟悉業務,又熟悉數字化的人才,發現還是比較缺。當然數字化人才并不是指專業的軟件人才,我們發現真正的數字化人才他是既懂技術,又懂業務的人才,這種比較缺少。與傳統公司相比,數字化不再是傳統行業中許多新興公司的“創新”標簽。這些新興企業在沒有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歷史負擔的情況下,對數字化建設更加全面,包容,可以快速復制全球領先企業的數字化經驗,加快企業數字化建設。數字化轉型的內在目的是在動態競爭的數字時代,利用數字功能來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最終提高利潤。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已成為加速企業發展和壯大并超越傳統企業的武器。
首頁
>
行業新聞
>
大數據時代下的企業 如何進行數字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