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城市大腦2.0已來,數字視網膜是核心驅動力
2020年年初國家提出的“新基建”,為技術變遷和行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時代機遇,而智慧城市也成為全國城市發展變革的重要一環。
城市大腦是現有智慧城市中的一個核心系統,它將算力及數據匯聚到一起,加上算法,就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比如,將網絡數據、政務數據、社會數據等等,匯集到一起,然后提供一個云計算服務,就可以提升政府效率、加速企業創新、促進生活便捷。
在智慧城市系統之中,匯集了各類各樣的數據,其中有90%左右的數據都與圖像、視頻相關聯,如何處理好圖像和視頻數據,在城市大腦系統中是非常關鍵的要素。
那么,現在城市大腦系統的發展到了哪個階段?從系統1.0到2.0,哪些痛點被解決了?技術又有哪些創新呢?
在8月7日第五屆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峰會(CCF-GAIR 2020)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分享了主題為《城市大腦2.0-邊端云處理分工的人工智能賦能系統》的報告。
高文院士在報告中,從城市大腦1.0的現狀、問題,談到城市大腦2.0的創新、優勢,以及智慧城市發展的關鍵技術和能力。
城市大腦1.0的現狀
城市大腦是智慧城市的核心系統,是算力和數據的匯聚地,是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的集中展現。
它也是超大規模的人工視覺系統應用,通過數據的匯聚、治理、計算、分析、挖掘和調度,完成數據的全流程加工,面向行業提供不同層次的產品和服務。
所以,視覺認知計算(VCC)是城市大腦的核心。目前,視頻存儲、分析與識別都在云上完成,分析識別的視頻路數與云服務器的算力成正比。
在現有的系統中,數據基本以圖像與視頻兩種形式進入:
第一種模式:攝像頭就是一個簡單的傳感器,捕捉到圖像或者視頻以后,進行一個編碼壓縮,傳送給云端,云端將它存儲起來。
也可能將它解碼之后進行分析,識別出人臉、車輛,或者進行交通數據的分析等等,這是一種信息或者數據感知的模式。
另一種模式叫做智能終端,在攝像頭這一端就把人臉或者車牌等信息識別出來,識別出來的信息被傳送到云端,直接可以進行分析使用。
這兩種模式是目前城市大腦中數據使用的主要模式,當然這兩種模式都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問題。
如果僅僅作為一個感知終端,后面如果需要調用,除了解碼以外,還要進行特征提取等工作,需要大量的計算程序,這些計算非常耗費云計算的算力資源。另外,智能終端還無法識別出未被指定的人或物。
所以,城市大腦需要一個更好的系統,這個系統不僅云上算力資源需求不多,而且可以完成一些未經規定的動作。
換句話說,以云計算為核心的城市大腦1.0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是,系統各個部分分工協調不太好,系統成本比較高,響應速度慢,數據的可利用度比較低。
如果要從1.0演進到2.0,首先要面臨一些挑戰:
第一,海量數據≠大數據
現在的城市大腦1.0,它是一個具有海量數據的系統,但是這個海量數據并不等于大數據,因為90%的海量數據都是沒有結構化的,只是進行了一個簡單的編碼壓縮。
第二,數據海量 vs 低價值
另外,這些數據的價值也比較低,它不是結構化的,你無法在上面進行分析,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智慧城市的視頻數據,一段時間之后就被覆蓋了。
高文院士表示,問題的實質是現有城市大腦里的數據表達是不到位的。
如果只是在感知數據后,將編碼壓縮送到云端,它還是一個非結構化的數據;如果能把它識別出來是張三、李四,或者車牌號多少,雖然它已經結構化了,但是它是過度結構化的,對于沒有規定的任務就無法執行了。
所以需要一種泛化能力更強的數據表達,這個數據的表達是一個機緣表達,用這些機緣既可以完成現有的任務,也可以完成現在還沒有定義的一些任務。
這些數據表達想要得到一個比較好的結果,整個系統就必須做得好,包括系統的智力、性能(響應時間、并發、吞吐)、效率(耗電多大)等等。
如果某套系統可以通過評測,那就代表這套系統比較智能化了。
城市大腦1.0系統的弊端在于:它的智能代價比較高,要么是造價高、要么就是耗電高。
如果要將城市大腦1.0升級到2.0,高文院士表示,可以借鑒人的視覺系統,比如人的視網膜、視覺通道、大腦分工是非常協調和高效的。
從視網膜傳到大腦之間,是一個特征壓縮,被稱為:特征編碼,但這個編碼和現在傳統的圖像編碼并不一樣,它是一個特征壓縮編碼的東西送到大腦中去。
城市大腦2.0就是借鑒這樣一個系統提出的一個體系架構,不僅能傳特征,還能傳壓縮圖像。這個體系架構需要數字視網膜的技術及其標準化,現在這些思路、技術、標準化都逐步到位。
城市大腦2.0:數字視網膜
高文院士認為,城市大腦2.0 上一篇: 物聯網在智能交通領域的應用與發展 下一篇: 國家推進全國小區改造!智慧社區千億市場爆發?
行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