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行業趨勢來襲,快來看看你get到了哪一個?
01
非接觸式生物識別興起
2020年初疫情大規模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受體為人體黏膜組織,干咳產生的飛沫接觸人體口腔、鼻腔、眼結膜都可能造成感染。 傳統體溫計等測溫方式需要大面積、近距離接觸,因而非常低效和危險。 而紅外熱成像技術被大量用于交通樞紐、商超小區的人員體溫檢測、疑似患者排查工作當中,對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提供了重要的幫助和支持。 據公開資料顯示,紅外熱成像領域的代表企業——大立科技,在2020上半年一直持續“零庫存”滿負荷生產,業績大增。 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66億元,同比增加169.63%;營業利潤3.33億元,同比增加410.6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下稱“凈利潤”)2.92億元,同比增長399.55%。 點評 隨著非制冷紅外成像技術的發展與成熟,特別是晶圓級封裝技術推動了設備的小型化、低成本和高可靠性,紅外產品應用場景和覆蓋范圍不斷擴大。 除了人體測溫和醫療養老,紅外產品未來幾年在人工智能物聯網、個人消費、智能家電、輔助駕駛和泛安防等新興行業需求都有望呈現出強勁增長態勢。 據法國權威行業調研機構YoleDevelopment和國際紅外熱成像行業專業研究機構Maxtech International統計,未來整個紅外熱成像市場需求量逐年大幅度攀升,民用紅外成像市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1.00%。 2023年,全球民用紅外市場的規模將達到74.65億美元。 02 高空拋物成建設熱點高空拋物成建設熱點 一直以來,高空拋物行為嚴重威脅著城市公民生命安全和人身安全,社會危害性極大。 今年6月28日,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提請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草案擬從六方面對刑法進行修改完善,共修改補充30條。草案規定,高空拋物或將入刑。 為此,高空拋物行為識別的出現將遏制高空拋物事件的發生,并提供證據以便對拋物業主進行規勸,或在惡性事件發生后向警方提供拋物證據。 今年5月,重慶市公安局九龍坡區分局積極探索警務大數據賦能實戰應用,在公安系統中率先開發部署“瞭望者”高空拋物智能預警監控系統,并在轄區的商圈進行試點。 截止8月,該項目已在九龍坡轄區環步行街及周邊以及流動人口密集的5個派出所試行,服務于九龍坡區5個鎮街,在拋物多發的兼具商業和住宅的高層樓宇臨街面、租賃戶聚集的公寓寫字樓、職高宿舍等共計20棟建筑物立面設置了54臺帶AI算法的拋物主動檢測攝像機。 為了更好的防范此類事件,減少悲劇的發生,深圳市安全防范行業協會于今年7月,提出了編寫團體標準《高空拋物智能監控(報警)系統工程技術規范》的立項說明,并從會員單位中廣泛征集專業提供高空拋物相關解決方案的企業共同參與編寫本標準,先后有19家企業加入本次團體標準的編寫,其中包括深圳研超科技、華為、海康、云天勵飛、大華、宇視、英飛拓、深圳天感智能、深圳中電數通、深圳澤信通、深圳昌恩等公司。 經過近四個月的反復研討、修改,已基本編寫完成,形成送審稿。深安協于12月10日下午,召開了團體標準《高空拋物智能監控(報警)系統工程技術規范》的專家評審會。 與會專家認真聽取了標準起草小組的匯報,對標準內容進行了認真的討論和研究,提出評審意見,并一致同意通過標準的審查。 點評 多年來,全國都未出現真正有效的管理辦法徹底杜絕高空拋物亂象,這也讓高空拋物徹底演變成了“懸在城市上空的痛”,隨時威脅每個人的“頭頂安全”。 高空拋物和人員管理、車輛進出等社區管理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因為高空拋物行為比較隱蔽,且發生只在一瞬間。 高空墜物是一個非常細分的場景,但從目前來看,能做到百分百地識別所有高層墜物物體的解決方案,幾乎是不存在的,99%的高空拋物是不能被發現的,在不砸傷人、砸死人、驚嚇到路人情況下,無法有效發現有高空拋物發生。 主動識別高空拋物可以真正地做到預防高空拋物事件頻發,憑證據對拋物業主進行規勸,并在惡性事件發生后向警方及時提供拋物證據。 03 安防運維智能化升級 安防是項目建設型的產業,一個項目,不存在一勞永逸,需長期性的運營維護。 目前,安防運維存在著幾大短板:海量對象和復雜數據,對運維帶來巨大挑戰;標準不統一,接口協議不開放是行業“固有頑疾;視頻終端數量眾多,視頻質量難以評估,運維過程難以考核。 11月13日,華為中國政企運維峰會2020在成都成功舉辦,以“品質服務,護航數字化轉型”為主題。 峰會期間,華為中國政企服務提出了“智能感知—分析改進—輔助決策”的運維價值主張,以“懂行人”的角色和“1+5+N”服務體系為抓手,通過一站式運維方案+統一運維平臺IMOC,加速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基礎運維邁向業務運維、傳統運維向智能運維的高階升級。 點評 安防服務方式層面,目前有三種模式: 安防生產制造商產品質保 最為常見的售后服務,一般質保在一年到三年不等,只承諾質保期內設備故障免費維修與更換; 工程商項目質保 此前安防項目建設大多是“甩手掌柜”,工程商一般是借助于產品供應商的產品質保,加上線路鋪設、系統功能等運行中問題的質保,質保期大多為一年; 運維公司進行維保 此類為專業安防維保公司或具備維保能力的安防工程商承接用戶的防范系統維護,帶有服務性質。 此類模式競爭亂象叢生,收費水平不統一;還存在著技術單一,無法解決多品牌、多類型產品的不同專業性問題的現象。 華為認為,數字化轉型有三個建設項,體驗提升、效率和效益提升、商業模式創新。而服務是數字化轉型驅動力之一。 好的項目三分靠建設,七分靠運維。運維服務直接面對用戶,是業務保障的最后一環,類似足球場的守門員,如何守好“底線”,對于項目建設和提升用戶滿意度而言,可謂意義重大。 04 多家AI獨角獸欲上市 去年以來,據相關媒體統計,第一批擬上市AI創企達18家之多。業內為人熟知的的AI獨角獸,幾乎都開啟了上市之旅,包括寒武紀、依圖科技、云從科技、云天勵飛等。 7月20日,AI芯片獨角獸寒武紀(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創板上市,成為“人工智能芯片第一股”。 11月4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顯示依圖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依圖科技”)首次公開發行存托憑證并在科創板上市申請已獲受理。 點評 據相關媒體統計,截至目前計劃上市的AI初創公司達18家之多。18 家企業中,有14 家明確表示將沖刺科創板。 其中 CV 類公司(包括與 CV 直接相關的應用層公司)最多,達10 家;語音AI 類公司偏少,僅5 家。 而且估值最高五家公司中,除了明略科技,其他都是 CV 公司,或者與 CV 技術直接相關。 05 智慧社區進入4.0時代 智慧社區最早在2012年被提出,2015年智慧社區首次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 2016年民政部發布的《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了智慧社區的建設目標:要建設“設施智能、服務便捷、管理精細、生態宜居”的智慧社區。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商務部、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等6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物業服務企業加快發展線上線下生活服務的意見》。 意見指出,以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臺為支撐,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服務。通過線上預約,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保潔、送藥等生活服務。 對接醫療醫保服務平臺,提供醫療資源查詢、在線預約掛號、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醫保信息查詢、醫療費用報銷等醫療醫保服務。 加強動態監測,為居家養老提供安全值守、定期尋訪、疾病預防、精神慰藉等服務,降低老年人意外風險。 意見提出,廣泛運用5G、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建設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臺,對接城市信息模型(CIM)和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鏈接各類電子商務平臺。 推動智能安防系統建設,建立完善智慧安防小區,為居民營造安全的居住環境。 實現車輛管理智能化,增設無人值守設備,實現掃碼繳費、無感支付,減少管理人員,降低運營成本,提高車輛通行效率。 統籌車位資源,實現車位智能化管理,提高車位使用率。完善新能源車輛充電設施,方便綠色出行。 點評 目前智慧社區的“玩家”主要分為三大類:一是傳統安防廠商,既有硬件廠商,也有系統集成商,如海康威視、大華股份、達實、萬佳安、捷順、安居寶、冠林等;二是互聯網和家電巨頭,如阿里、騰訊、華為、海爾等;三是房地產商,如彩生活、萬科、碧桂園、美的地產等。 智慧社區近年成為國內AI公司切入智慧城市萬億市場的重要切入口,眾多企業紛紛利用自身優勢,為智慧社區建設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撐、服務支持,從而打通城市治理的“最后一站”。 06 眾多底層框架開源促進AI技術發展 6月10日,騰訊優圖團隊開源了全新升級的輕量級深度學習前端推理框架TNN,通過底層技術優化實現在多個不同平臺的輕量部署落地,性能優異、簡單易用。 TNN框架在騰訊QQ、騰訊微視、天天P圖等應用中的落地,也獲得了廣泛的好評。 除優圖團隊的TNN框架開源,今年內相繼開源的框架還包括曠視天元Brain++, 華為MindSpore,清華計圖(Jittor)框架等。 點評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火熱發展,離不開作為基礎設施的深度學習組件、框架的積累。 深度學習對算力的巨大需求一直制約著其更廣泛的落地,尤其是在移動端,由于手機處理器性能弱、算力無法多機拓展、運算耗時長等因素常常導致發熱和高功耗,直接影響到app等應用的用戶體驗。 在開源文化興起的大環境下,頭部企業對于底層框架的開源,將帶動整個行業對底層技術的關注和投入,從而更好地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地發展與升級。 07 芯片備受關注,AI芯片博弈仍在持續 中美貿易戰期間,諸多國內高新技術企業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同一時間臺積電對華為芯片訂單斷供,伴隨臺積電前往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建廠計劃鬧得沸沸揚揚,集成電路產業再次成為矛盾聚焦。 安防視頻監控系統主要分模擬監控系統和網絡監控系統,ISP、DVR SoC分別是模擬監控系統的前端和后端,IPC SoC、NVR SoC是網絡監控系統的前端和后端,這四類芯片是目前安防行業最為關注的方向。 8月12日,由深圳安全防范行業協會、深圳市乾坤公共安全研究院,以及國內半導體產業鏈上的龍頭企業共25家單位牽頭發起成立的中國安防半導體產業聯盟籌備會順利召開,受到了國內外半導體企業及媒體的積極參與與廣泛關注。 為積極響應國家關于半導體戰略決策的落地,推動中國安防半導體產業健康發展和創新應用,中國安防半導體產業聯盟成立大會于9月13日在深圳會展中心隆重舉行。 來自全國近10個省市(縣)政府負責人、80家半導體和安防企業負責人共100余人,齊聚一堂共同見證安防半導體產業聯盟的成立,并探討安防半導體產業的創新發展與前景。 點評 芯片制造過程共分為七大生產步驟,分別是擴散、光刻、刻蝕、離子注入、薄膜生長、拋光、金屬化,其中光刻和刻蝕是最為核心的兩個步驟。 集成電路整個制造過程,牽扯到大量的基礎科學、資金、技術、高端設備,因此非常復雜。 同時作為硬件基礎,集成電路性能對于人工智能、物聯網、計算機、通訊、汽車、航天等多個領域的發展尤為重要。 集成電路制造工藝復雜,且半導體在消費電子產品和國防設備中都起到關鍵作用。 因此大量的先進芯片集中在亞洲生產,是美國政府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的原因之一。 08 安防+AI戰場,互聯網玩家持續加注 2017年,安防行業開啟了“安防+AI”的時代變革。時至當下,智能在持續,智能也在質變。 傳統“三巨頭”的海大宇死磕“AI”戰場,將行業市場的多年深耕與沉淀與AI技術對接,從邊緣往中心靠攏;安防“新三巨”(華為、阿里、新華三)也都全面開啟戰略級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布局;AI“四小龍”(商湯、曠視、云從、依圖),從算法到平臺到端側再到場景,繼續挾技術而立;群雄逐鹿,百度、360也必然不會缺席,EasyMonitor視頻監控開發平臺、EasyDL零門檻AI開發平臺等產品接連發布也印證了互聯網巨頭在安防市場發力的決心。 點評 大多數安防傳統企業,硬件上習慣性堆料,卻在軟件上開發不足,“重硬輕軟”一直是軟肋,這也限制了其在智能時代的作為。 技術是市場強有力的驅動,市場會跟隨技術演進而升級轉型,就目前安防行業而言,安防+AI已經發展至初探智能的嘗試到智能下沉階段:場景深耕和端邊云全面的智能化。 09 智能交通將成為新基建項目主力軍 去年,伴隨著全國范圍內力推ETC和按里程計費,安防監控企業、射頻識別企業和以智能交通建設為主要業務的集成商全面介入路網建設中,成為了數字化、智能化交通建設重要的建設者和參與者,為交通大數據采集的構建了入口。 隨著2020年雪亮工程收尾,接下來國家將力推“平安中國”建設。 “平安中國”建設,是在原有公共安全大數據為載體并進行邊界擴充,建立各政府和行政機構的資源共享和動態分發機制,以各業務單元所獲得的數據作為基礎,進行延伸和多方面應用。 今年,交通運輸部印發了《推動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線,圍繞打造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助力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行業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發力,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數字轉型智能升級。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在“智能+交通”論壇視頻發言中建議,要加快推進交通新基建,推動物聯網、人工智能、車路協同等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讓智慧交通項目成為新基建的主力軍。 點評 隨著我國區域一體化提速,大都市圈、城市群加速形成。其中,交通補短板大有可為。 根據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日前出臺的《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到2035年,中國高鐵里程將翻倍,50萬人口以上城市高鐵通達;全國1、2、3小時高鐵出行圈和全國1、2、3天快貨物流圈全面形成。 根據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當年城鎮人口的增長,鄉村人口遷移到城鎮對城鎮人口增長的貢獻率為36.8%,較2000-2010年期間低將近20個百分點。 同時,城鎮化的第一大動力變成了城鎮區域的擴張,此占比為39.6%,意味著城市化已經進入到以核心大城市擴張為主要形態的都市圈化階段。
行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