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中國建設積厚成勢
“2017年到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27.2萬億元增至45.5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3.6%,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32.9%提升至39.8%,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數字中國建設從夯基壘臺到積厚成勢、從發展起步到不斷壯大,在創新實踐中邁出堅實步伐。
夯實數字基石
“作為數字經濟發展大動脈,近年來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千兆光網已具備覆蓋4億多用戶家庭能力,5G基站達到185.4萬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150家,連接工業設備超過7900萬臺套,數據中心算力規模已基本滿足各地區各行業數據存儲和計算需求。
截至2021年底,我國5G用戶數達到3.55億戶,千兆用戶規模達3456萬戶,行政村、脫貧村通寬帶率達100%;IPv6地址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一,IPv6活躍用戶數達6.08億;算力規模全球排名第二,近5年算力年均增速超過30%……一系列數據表明,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
數字經濟蓬勃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作支撐,更離不開技術創新為驅動。5G在技術、產業、應用全面領先,高性能計算保持優勢,芯片自主研發能力穩步提升,國產操作系統性能大幅提升,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量子信息等新興技術躋身全球第一梯隊……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信息領域PCT國際專利申請數量超過3萬件,比2017年提升60%,全球占比超過三分之一。
不過,隨著數據指數級高速增長,現有技術能力將無法滿足海量計算需求。“信息技術體系將從‘以計算為中心’向‘以數據為中心’轉變,新的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有待探索和破解。”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梅宏建議,大力開展大數據技術研發與應用,洞察發展趨勢,研發前沿技術;構建科學管理體制,優化配置創新資源,通過補關鍵性短板和樹引領性長板,解決自主可控難題。
應加快高端芯片、關鍵軟件、智能傳感終端等領域的迭代升級與融合創新,加速在6G、量子計算等技術方面的前瞻性布局,進一步突破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難點,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保障網絡安全
信息革命持續深化需要網絡安全保駕護航,特別是當前云計算、云產業飛速發展,云安全重要性愈加凸顯。在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網絡安全論壇上,與會嘉賓圍繞“守護云服務安全護航數字中國建設”主題進行交流分享,為云計算服務安全建言獻策。
針對公有云安全漏洞、私有云供應鏈等難題,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表示,要以“零事故”為目標保護云上數據。通過建立“三方制衡”機制、聯合作戰、精準防護、深度運營、應急響應五項措施,做到云業務不中斷、數據不出事、合規不踩線。當個別終端、服務器或者其他網絡資產被破壞,只要快速采取措施,保證辦公和對內對外的業務平穩運行,就能達到“零事故效果”。
當前,各地都在加快推動公共數據資源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釋放,但公共數據開放在數據安全保護方面仍存在短板,特別是數據泄露的風險和開放數據的濫用嚴重威脅著網絡安全。峰會“數字福建”分論壇上發布的《隱私計算與公共數據開放白皮書》提出,隱私計算作為一種新興數據安全技術,有望成為平衡公共數據開放價值與風險的助推器,兼具數據本身不對外泄露,及數據融合分析計算與價值挖掘。
憑借“原始數據不出域”“數據可用不可見”“數據用法用量可控可計量”以及“計算分布式、監管有中心”等優勢,隱私計算技術能夠顯著降低公共數據開放與利用的風險,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當前數據保護能力的缺憾,在保障數據開放利用的同時有效地解決數據安全問題,有望在公共數據開放若干場景中發揮重要價值。
--注:本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平臺會及時刪除。
行業新聞